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落实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部署的开局之年,也是自治区红十字会召开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全面谋划未来五年工作的关键之年。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致信精神,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策部署,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自治区红十字会于近期在微信公众号陆续推出“红十字风采”专栏,集中展现100例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志愿者、会员以及捐献者、捐赠人的突出贡献和感人故事,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文明新风尚。
博爱校医室里的“急救课堂”
-盐池中学红十字会-
盐池中学红十字会深植“健康校园——救在身边”理念,依托香港红十字会援建的“博爱校医室”,积极打造“医疗保障+ 应急培训+生命教育”三位一体的基层红十字服务模式,推动急救知识内化为师生守护生命健康的硬核技能。
资源聚合筑牢阵地,打造校园健康“心脏”。博爱校医室配备急救药品、AED、创伤处理模拟教具等专业设备,既承担日常医疗保健职责,又肩负应急救护培训重任。学校红十字会统筹校医、应急救护师资、红十字救援队等优质资源,组建起专业过硬的救护团队,并制定“每日值班+定期培训”制度,确保校医室全天候为师生提供医疗支持。此外,精心设置的 “红十字文化角”,通过图文展板与救护案例视频,生动传播人道理念,已惠及师生 1200 余人次,成为校园内传播红十字精神的重要窗口。
分层教学靶向发力,播撒应急救护“火种”。学校依据学生年龄与认知特点,构建起阶梯式急救教学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肺复苏(CPR)、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基础急救技能培训,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熟练掌握操作要点。针对高年级学生,则开展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等实战化训练,提升其应对复杂突发状况的能力。每学期携手县红十字会和县医院开展 “急救技能进校园” 活动,由专业医师与红十字师资现场讲解艾滋病预防、应急救护等常见急症的识别与处置方法。目前,已累计培训师生 3000 余人,招募 200 余名青少年志愿者,让应急救护的“火种”在校园内广泛传播。
日常演练常态推进,铸就校园安全“盾牌”。推行“每月一小练,每学期一大练”的应急演练机制,将演练融入日常。地震演练时,师生需在 3 分钟内迅速从教室疏散至操场安全区域,校医室救护团队同步开展“伤员”转运模拟;消防演练依托微型消防站设备,组织学生亲身体验灭火器操作、消防水带铺设等环节。自2021年以来,学校累计开展16场应急演练,师生疏散效率提升40%,校医室在演练中总结形成的“伤员分级救治” 流程,更是成为全县校园应急处置的标杆。此外,学校将红十字精神融入德育体系,成立“学生救护志愿者队”,在运动会、校园活动中承担医疗保障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领悟“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内涵,真正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育人愿景。
打造校园生命安全“实景课堂”
-盐池县第三小学红十字会-
近年来,盐池县第三小学红十字会立足校园安全防护需求,以“守护生命防线,播撒急救火种”为宗旨,创新构建“阵地+体验+课程”三位一体的红十字服务体系,打造沉浸式生命安全 “实景课堂”,为师生搭建专业化、立体化、常态化的应急救护学习平台。
筑牢阵地根基,打造专业化安全堡垒。学校依托红十字项目资源,高标准建成“生命安全体验教室”与微型消防站。体验教室内设置火灾、地震、溺水等模拟场景,配备VR设备、体感互动装置等先进设施,学生可身临其境学习避险逃生技能;微型消防站组建由教职工与安保人员构成的应急队伍,通过定期开展灭火器材操作、疏散路线规划等实操培训,形成“建设 —管理 ——使用”一体化长效机制,打造集理论教学、实操演练、应急处置于一体的综合性安全教育阵地。
创新体验式教育,让安全技能入脑入心。学校以“情景式安全教育”为特色,每季度开展“安全体验日”活动。在火灾模拟演练中,烟雾系统与声光特效逼真还原险情,学生需用湿毛巾捂鼻,沿预设路线有序逃生;地震避险演练通过课桌遮挡、紧急疏散等环节,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将安全教育融入教学课程,选拔培训“小小讲解员”担任助教,增强学习趣味性与参与度。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教学活动 20 余场,覆盖师生 1800 余人次。
常态化融入校园生活,织密安全防护网。将红十字应急救护知识纳入校本课程,每学期开设急救技能课,系统传授止血包扎、气道梗阻急救等基础技能,并通过“安全手抄报比赛”“应急知识竞赛”等活动巩固学习成果。寒暑假期间,联合社区红十字会开展“安全不放假”主题活动,以亲子急救挑战赛、家庭应急包制作等形式,将安全理念延伸至家庭。目前,学校师生急救技能掌握率达90%,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时间缩短至3分钟以内,切实提升了校园安全防护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