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落实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部署的开局之年,也是自治区红十字会召开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全面谋划未来五年工作的关键之年。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致信精神,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策部署,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自治区红十字会于近期在微信公众号陆续推出“红十字风采”专栏,集中展现100例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志愿者、会员以及捐献者、捐赠人的突出贡献和感人故事,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文明新风尚。
医路守初心 红会担使命
-吴忠市利通区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何志刚-
在吴忠市利通区的街巷村落间,总能看到一个身着红马甲的身影——他是乡村医生,也是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师资何志刚。多重身份的交织中,他以仁术护佑生命,以大爱传递希望,用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与红十字人的双重担当。
作为多次荣获吴忠市及利通区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的医者,他自2022年2月加入红十字会,开启了“救死扶伤”与“应急救护”并行之路。三年多来,他足迹遍布乡村、社区、学校、企业,累计开展应急救护培训80多场次,志愿服务时长超200小时,培训学员2500余人次。在他看来,“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与医者仁心一脉相承,将这份精神传承下去,是使命更是责任。
乡村医生的工作本就琐碎而忙碌,但他始终秉持“舍小家、顾大家”的信念。白天走村入户问诊,夜晚加班制作课件、反复试讲,成为他的日常。一件红马甲、一台AED训练机、一具模拟人,构成他的“流动课堂”。在乡村,他针对老人讲解气道异物梗阻的急救要点;在学校,他为孩子们演示创伤包扎的正确方法;在企业,他结合工作场景传授心肺复苏技能。他的课程从不照本宣科,而是用乡音俗语拆解专业知识,用真实案例强调急救意义。“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是学员对他最朴实的评价。
他深知,传播红十字精神不仅需要言传,更需身教。他主动带动亲朋好友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在每次培训结束后,都会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叮嘱学员“遇到紧急情况随时联系”。这份真诚与执着,让越来越多人从急救知识学习者转变为红十字精神传播者,让爱的星火在基层不断蔓延。
以专业传递生命之光 用热忱守护生命希望
-银川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师资孟艳婷-
在红十字会的志愿者队伍中,有这样一位优秀的应急救护师资——孟艳婷。自2022年2月加入红十字会以来,她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全身心投入到红十字事业之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成为推动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的重要力量。
作为一名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她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她深知,只有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因此,她积极参与红十字会组织的各类培训和志愿服务活动,在学习中积累理论知识,在实践中锤炼教学技能。她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仅系统掌握了应急救护的专业知识,更练就了出色的教学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近年来,她将工作重心聚焦于应急救护知识的普及与推广,尤其在学校这一重要阵地,深知在青少年群体中播撒急救知识的种子,对提升全社会急救意识和能力具有深远意义。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她都能做到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耐心讲解心肺复苏的每一个操作流程和要点,反复强调高质量心肺复苏的标准,让学员深刻认识到正确施救的重要性;她还会手把手指导学员操作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通过理论讲解、模拟演示和实操练习,让这一救命神器不再神秘;面对气道异物梗阻这一常见而又危险的突发状况,她毫无保留地分享高效的处理方法,帮助学员掌握关键时刻的自救互救技能。
她的课堂总是充满感染力,专业的知识储备、生动的教学方式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广大学员的喜爱与尊重。许多学员表示,听孟老师讲课不仅能学到实用的急救知识,更能被她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她的事迹,也激励着更多人加入到红十字事业中来,共同为守护生命安全、传播人道精神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