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夏两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完成了生命接力——医护人员刘女士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第20518例、宁夏第157例捐献者,消防战士强先生成为第20528例、宁夏第158例捐献者。特殊的是,刘女士正计划捐献后备孕二孩,强先生的捐献现场,怀孕五个月的妻子始终陪伴左右,两份善举都与“新生”紧紧相连。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刘女士见过太多血液病患者与病魔抗争的艰难,也深知造血干细胞捐献对他们意味着“重生的可能”。2011年一次参与无偿献血时,她主动登记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队伍,“当时就想着,万一能帮上谁呢?”这份朴素的念头,在2025年初迎来了回响——她接到了配型成功的通知,与一位急需移植的患者“生命相牵”。
“得知配型成功时,我正在和家人商量备孕二孩的事,感觉像是冥冥中自有安排。”刘女士笑着说,身边曾有人担心捐献会影响后续怀孕,她凭借专业知识查阅了大量资料,确认捐献无损健康后,更坚定了想法:“救一个人,再迎接一个新生命,这两件事都关乎‘希望’,我想亲手把它们都接住。”
捐献前的日子里,刘女士一边如常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一边严格遵循医嘱调整作息、补充营养,“既要对患者负责,也要为未来的宝宝打好基础。”她默默坚持着这份决定,未曾对太多人言说,只在心里一遍遍告诉自己:“这是医者的本分,也是一个准妈妈对生命的敬畏。
而强先生的故事,更像是一场“跨界救援”。这位参加过500余起灭火救援任务的消防员,2022年因一次献血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2025年4月,他接到银川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自己与一名血液病小患者造血干细胞初配相合,没有丝毫犹豫,当即同意进一步高分辨检测。
“作为消防员,这次捐献更像是完成了一次特殊的救援任务。”强先生笑称,自己只是换了种方式践行“救人”的职责。经过高分辨检测和体检,符合捐献条件。
起初,强先生的父母因对捐献工作不了解,担心儿子身体而有所顾虑。他利用休息时间一次次耐心讲解捐献的科学性与安全性,最终得到父母支持。更让他温暖的是,怀孕五个月的妻子虽承受着孕期不适,也坚定站在他身旁:“你去救小患者,我支持你,这也是给孩子最好的胎教。”队友们主动分担工作、单位开辟“绿色通道”,让这场跨越千里的救援充满暖意。捐献前,强先生特意控制饮食、适量运动,只为以最佳状态完成这场“生命传递”。
“从火场到病房,都是守护生命。”强先生期盼着,自己的造血干细胞能快点在小患者体内“生根发芽”。在十万分之一的配型成功率下,这份捐献堪称“生命的奇迹”——它不仅为远方的孩子带去重生希望,更让人们看见,善意与担当能以千万种方式绽放。
两份捐献,两场奔赴。一个在捐献后静待家庭新成员,一个携着腹中希望为陌生人续航。他们让我们看见:最动人的“新生”,从来不是孤立的绽放,而是以爱为桥,让一个生命的延续,唤醒更多生命的力量。这,便是对“生生不息”最温暖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