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宁夏服务中心造血干细胞采集(移植)医院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正式揭牌。这是宁夏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的重要里程碑,更在数小时后便迎来了历史性突破——该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00后”小伙马先生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这是宁夏首例在本地完成的非亲缘造血干细胞采集,标志着我区彻底告别了捐献者跨省奔波采集、患者异地求医的历史,为血液病患者打开了“家门口”的生命通道。
“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完成捐献,既省去了来回奔波的麻烦,还能第一时间把希望送到患者身边。”躺在采集床上的马先生语气平静却难掩温暖,他手臂上连接的导管正将血液缓缓导入分离设备,经过5个多小时的循环分离,一份承载着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被精心收集。马先生的善举,或许从学生时代便埋下了种子——他的老师薛先生,在4年前就已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成功为血液病患者传递过生命火种。“当时老师捐献的事在学校里传开,我特别敬佩,也默默想着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像老师一样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马先生回忆道。
这份公益初心,让他从18岁起便坚持参与无偿献血,至今已累计献血26次;2022年,在一次无偿献血时,他主动提出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将老师传递的爱心继续延续。今年7月,当接到配型成功的通知时,他没有丝毫犹豫便答应捐献,“我知道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的概率比中彩票还低,能有这样的缘分帮到别人,是特别幸运的事。这和我一直坚持献血、受老师影响的想法一样,就是想为别人多做点实事。”
这例本地采集的顺利实施,背后是各方力量的协同发力与充分准备。此前,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宁夏服务中心、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等相关部门早已联动推进,从采集设备的调试、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到捐献者的身体评估与全程保障,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规范落实,为此次历史性采集筑牢了安全防线;而马先生全程积极配合各项检查与准备工作,在工作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用信任与担当为这次成功增添了关键砝码。
对于宁夏3.96万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以及全区众多等待移植的血液病患者而言,这例采集的成功意义非凡。长期以来,宁夏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需远赴外省完成采集,不仅捐献成本较高,异地就医的繁琐流程更曾让部分志愿者的捐献意愿无奈“搁浅”,也让患者等待希望的过程变得更加漫长。而马先生作为年轻的“00后”捐献者,更延续了老师薛先生的公益精神——两代人用实际行动为不同群体树立了榜样,既让同龄人看到青年担当,也让更多人感受到“生命火种”的传承力量,将进一步激发本地群众尤其是年轻人参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热情,让奉献精神在塞上大地更广泛地传递。
采集结束后,马先生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小患者家属发来的感谢信。信中那句“你的勇气与善良,让我们全家重燃了活下去的希望”,让马先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是我收到过最珍贵的礼物,比任何东西都有意义。”他笑着说,“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加入进来,让‘家门口’的生命通道越来越通畅,让更多患病家庭能在本地迎来希望。”目前,马先生捐献的这份“生命种子”已火速送往小患者所在医院,顺利完成移植输注,为一个家庭重新点亮了生命之光。
从跨省奔波到“家门口”捐献,从薛先生4年前的先行善举到马先生如今的接续传递,这一次成功采集不仅是宁夏造血干细胞捐献体系建设的一次重要跨越,更折射出社会公益力量的不断凝聚与传承。随着本地采集(移植)医院的正式运行,未来将有更多的志愿者无需远行,便能传递生命希望;也将有更多血液病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等待到重生的机会。这份在塞上大地代代传递的“生命火种”,正以温暖的力量照亮更多人的前行之路,也为宁夏公益事业的发展写下了充满温度的新篇章。相信在越来越多爱心人士的参与下,“生命接力”的故事将在宁夏不断上演,让希望与温暖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