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先进典型 > 正文
“红十字风采”专栏——群众身边的红十字会
2025-07-15 17:44:00    来源:自治区红十字会   作者:    【打印本页】    字体: [][ ][ ]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落实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部署的开局之年,也是自治区红十字会召开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全面谋划未来五年工作的关键之年。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致信精神,扎实推进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策部署,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自治区红十字会于近期在微信公众号陆续推出“红十字风采”专栏,集中展现100例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志愿者、会员以及捐献者、捐赠人的突出贡献和感人故事,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文明新风尚。

  以爱之名   播撒希望

  ——中卫中学红十字会

  中卫中学红十字会自2022年成立以来,将红十字工作与素质教育深度融合,通过系统化的志愿服务体系构建,营造 “志愿服务常态化、急救技能普及化、公益精神生活化”的独特文化氛围,实现急救能力培养与道德实践的双向赋能。

  三维实践体系,筑牢志愿服务根基急救教育——从课堂到实践的能力进阶。依托“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工作,学校联合中卫市红十字会创新构建“三阶式”急救培养模式。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定期进校园,围绕心肺复苏、止血包扎、海姆立克法等核心技能,通过“理论讲解—模拟操作—考核竞赛”的闭环设计开展培训,确保师生掌握实用急救技术。目前,全校师生急救知识知晓率达92%,实操合格率超85%,形成了“人人学急救、急救能上手”的校园特色。社区服务——从认知到行动的精神传承。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常态化开展“社区公益日”活动。组织青少年志愿者深入周边社区开展救护知识宣讲,累计覆盖居民2000余人次;开展环境整治行动,清理公共区域垃圾300余袋,规范停放车辆500余辆。以微行动传递大温暖,构建起“校社联动”的志愿服务新模式。专项行动——从单一到多元的实践拓展。建立“敬老服务+劳动实践+校企联动”的多维服务体系。每月组织青少年志愿者赴敬老院开展卫生清扫、文艺表演、陪伴聊天等活动,累计服务时长超3000小时。联合宁夏钢铁集团开展“党建带团建”主题活动,推动志愿服务与企业实践深度融合。在校内常态化开展车棚清扫、宿舍整顿、绿化带清理等劳动实践,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融入日常。

  构建传播矩阵,扩大志愿服务影响力打造“全媒体+多场景”宣传体系,形成立体化传播格局。校园广播开设“红十字之声”专栏,公众号定期推送活动纪实,年发布原创内容60余篇。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志愿故事分享会”,精选12个优秀案例编印成《青春志愿手册》;利用“国旗下的演讲”平台,每月安排志愿者分享服务感悟,覆盖师生3800余人;每学期组织参观雷锋文化馆,通过学习本地道德模范事迹强化价值认同,已形成“线上有声音、线下有身影、校内有氛围、校外有影响”的宣传效应。

  完善激励机制,保障志愿服务持续性建立“学分认定+档案管理+综合评价”的长效机制,为志愿服务持续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将志愿服务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明确每学期10小时的基础服务要求,按活动表现给予相应学分认定;联合教务处建立志愿者电子档案,详实记录服务内容与时长,作为评优评先重要依据。制度护航下,志愿者参与率从成立初期的35% 提升至目前的 78%,形成“主动参与、持续投入、积极奉献”的良性循环。

  下一步,中卫中学将重点推进三项工程(实施“急救技能提升计划”,建设标准化急救实训教室;开展“志愿人才培育工程”,组建10支专业化服务小队;打造校地协同品牌”,建立覆盖学校、社区、企业的志愿服务联盟),力争三年内实现“师生急救技能全达标、志愿服务参与全覆盖、校社联动机制全贯通”,让红十字精神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滋养。

  党建引领聚合力 创新实践显担当

  ——海原县树台乡红十字会工作探索

  党建领航定向,筑牢红十字事业发展根基。树台乡党委和政府始终将红十字工作作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纽带,纳入全乡重点工作布局推进。深化党建融合,以村级党组织为依托构建红十字基层组织网络,实现村(社区)红十字会全覆盖,形成“党组织引领、红十字会服务”的联动格局。对“三救三献”核心业务细化责任清单与任务指标,通过定期督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建立稳定投入机制,逐年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整合社会资源与政府专项资金建成乡卫生院应急救护培训基地,累计培训村民及师生超2000人次,显著提升公众生命安全保障能力。​

  汇聚社会动能,构建多元协同发展格局。联合宣传、教育、卫健等部门推进红十字文化传播与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将红十字精神传播融入文明村镇创建;激活理事监事效能,推行“一事一年”履职机制,引导其发挥行业优势参与事务协调、项目策划及资金募集,累计引入社会捐助10万余元,精准帮扶困难家庭46户。以“博爱一日捐”为载体动员企业及个人奉献爱心,募集善款超30万元,覆盖助学、助医、助困等领域,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公益生态。​

  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核心业务服务质效。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推动业务能力提质升级。推行“党支部+红十字会”双轨管理模式,依托村党支部组织优势强化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建设,实现12个村(社区)均配备专职联络员;构建“培训——招募——服务”闭环机制,将应急救护培训与会员、志愿者发展相结合,组建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200余人,年均开展活动 60 余次;实施服务下沉工程,通过“红十字进校园”“红十字乡村行 ”等活动将应急救护、困难救助等服务送到群众身边,12 个村均能自主开展标准化主题活动,基层组织活力持续增强。​

  打造特色品牌,彰显红十字社会影响力。建成集宣传教育、技能实训、体验互动于一体的生命健康安全体验馆,年接待参观培训5000余人次,成为全县红十字文化传播示范基地。在8所学校警务室设立“警急”救护点并配备 AED 设备,建立“民警+救护员”应急响应机制,成功处置意外事件3起。通过特色项目建设,红十字“保护生命健康、促进社会和谐” 的品牌形象逐渐深入人心。​